JUJUMAO宽带宝藏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15|回复: 0

[转帖] 1300亿估值背后:京东金融激战B2B2C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22 07:58: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经营报 李晖

  金融科技头部机构“去金融化”提速的同时,资本也开始加紧用脚投票。

  近期宣布签署130亿元B轮融资计划的京东金融,在与中金资本、中银投资、中信建投和中信资本等投资人签署具有约束力增资协议计划后,估值上涨到约1330亿元。

  从发展进度上看,成立五年的京东金融保持了业务与估值上的较高增速。2016年1月,京东金融完成由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嘉实投资和中国太平领投的66.5亿元A轮融资,彼时估值达到466.5亿元。2017年6月,京东金融完成股权重组交割,正式“走出”京东集团独立。在此轮融资后,其在两年时间内估实现估值翻番。

  一个不能忽视的背景在于,此轮融资所处的资金面环境并不理想。但从融资规模和估值结果看,头部机构资产稀缺性仍能得到市场认可。京东金融副总裁、战略投资部总经理马骥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由于以科技、数据为导向的核心能力和B2B2C的模式已经获得大多数机构肯定。

  事实上,在五年内两轮融资期间,京东金融基本完成了战略定位和组织架构的全面调整——从资产方式获利转向服务方式获利,从自己做金融转向帮别人做金融,甚至开始将这种能力延伸到金融领域之外。而这种用短期利润换长期空间的选择,正在成为市场同类参与者的普遍转型路径。

  战略调整与能力迭代

  从此轮融资的参与方看,京东金融延续了明确做一家内资公司以及走出京东以来“服务金融机构”的定位。据马骥透露,在A轮和更早时,出于竞争考量,金融机构普遍不愿意参与投资,但近两年来京东金融更加明确的科技定位让这些机构相信双方能够实现共赢。

  领沨资本创始合伙人马宁表示,金融科技公司的估值关键是去看整个公司的业务实质,有多少是承担风险的,资产负债表的业务有多少科技的业务是不承担风险的。而本轮估值在方法上运用了多种方式,和蚂蚁金服一类的头部机构对标也肯定是其中一种。

  在如何证明自己是一家科技公司这个问题上,收入利润总是最直观的指标。此前一份流传的蚂蚁金服融资文件显示:2017年,其技术服务收入占比大幅上升至34%。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京东金融并未将科技方面的收入进行单独核算。据今年3月曝光的一份京东金融融资材料显示:截至2017年末,消费金融板块的营收占比达到51%,剩下依次为支付、供应链金融、财富管理等。不过京东金融方面认为上述数据“并不完全准确”。

  马骥认为,京东金融大多数业务收入本质均基于技术能力和对数据的分析。“比如白条,表面看是消费信贷产品,但它底层的本质用的是数字风控模型。至于表现出来的报表上是把它记成其他收入还是技术服务收入并不重要,未来来自技术的收入肯定越来越多。”

  让马骥印象深刻的是,本轮融资中,投资人关注的方向已与A轮时有所不同。“A轮时的逻辑是,如果把未来几十万亿元的市场看作一张饼,大家关心的是京东金融能吃掉这张饼中多大一个角,是5%还是10%?但在这轮中,他们的逻辑变成看你能吃掉多厚一条边,看你吃掉的部分离圆心有多近。”

  从“吃角”到“吃边”的变化背后,是投资方对标的核心能力的关注点转移——从自营金融能力转向服务机构能力、行业渗透能力。从根源看,支撑上述能力实现的则是自A轮以来,京东金融战略定位的不断校正和明确。

  事实上,在“走出京东”之前,京东金融已经开始系统输出“金融科技”概念。这一提法最早由京东金融CEO陈生强在微信朋友圈发出。今年2月,陈生强在京东金融内部员工大会上,正式提出了数字技术战略和B2B2C的核心商业模式。

  这种提法和方向的调整对应的是不同发展阶段主要矛盾的变化。

  陈生强在今年博鳌论坛接受采访时曾提到:京东金融1.0时代的逻辑是基于两个基本需求:一是供应商的融资需求,二是消费者的信用采购需求、理财需求。1.0时代,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是跟同类型业务公司比,我们客户体验要更好、效率要更高、成本要更低。

  上述过程实际上也是互联网巨头涉水金融的普遍路径。回顾包括阿里、腾讯、百度在内的第一阵营近年来的发展历程,无一不是由自营金融开始,而最终向科技输出转变。其中原因一部分来源于模式产生最初的市场不成熟和合作者匮乏;另一重因素则在于巨头自身的能力建设也需要过程。

  马骥告诉记者,最初刘强东给京东金融提出的要求就是拿自有资金放贷,冒最大风险快速建立核心能力。上述逻辑与蚂蚁金服也很相似。6月初,蚂蚁金服的一位高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露过类似意思:很多业务只能找一些自有的场景去锤炼和沉淀技术。

  因此,在发展的2.0阶段,当上述核心能力臻于成熟时,将能力做输出服务机构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B2B2C赛道迎来窗口期

  事实上,虽然并非所有巨头都旗帜鲜明的喊出B2B2C的定位,但从实际业务开展上,利用对C端的理解和触达,以及强大技术研发门槛去服务机构已经成为了一条巨头集中发力的赛道。

  除了蚂蚁金服较早就明确为金融机构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持的开放战略,今年5月刚刚完成19亿美元融资的度小满金融也在近期表示要向合作伙伴进一步开放客户运营、资产和金融科技能力。而在细分领域上,主要为B端提供金融科技解决方案的金融科技公司品钛刚刚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了IPO申请。

  但从实践看,这一模式上的转向并不轻松。

  首先,可能来自短期利润上的丧失。马骥也坦言,这种转型是从在一个相对狭窄但利润会更丰厚的市场,走向了一个空间更大、需要共享、但利润可能会变薄的模式。

  而从发展的周期看,其也需要经历较长的增量阶段。相关数据显示,美国目前的企业服务企业成为独角兽用时平均是8.8年。

  除了牺牲一部分短期利益,To B的赛道到底有没有未来是个问题。金融行业一直不缺乏To B型的公司,市值远不如To C类企业。马骥认为,京东金融所选择的B2B2C与传统的“乙方”并不一样。“我们是帮金融机构做原来不能做,做不了或做不好的增量业务。只要我们对C端的理解更深,合作就比机构单干能赚到的钱更多。”

  在他看来,另一个壁垒在于,这种模式是典型高固定成本,低变动成本的生意——想把这能力建立起来需要投入很多的资源,资金以及时间,这些巨大投入都会抑制机构进行自我开垦的动力。

  事实上,一些机构已经关注到了上述市场机会的变化。普华永道近期发布的《科技赋能B端新趋势》白皮书认为,中国移动互联网在消费者端(C端)的创新空间不断缩小并随之细化,商业模式已呈现出由C端创新逐渐向企业端(B端)创新转变的态势。科技企业(T端)赋能B端、服务C端(简称“T2B2C”)将成为未来主流商业模式。

  其预测分析,中国科技企业在2025年市值有望达到40万亿~50万亿元,届时T2B2C模式将成为科技行业服务B端的利器。

  “当对用户的理解够深时,并不一定需要直接给用户提供金融服务。这是因为原有导流、转换、留存的传统逻辑正在发生改变——流量不需要再被‘引导’,流量产生的场景就已经能够产生交易。”马骥认为。

  如果依据底层逻辑的普适性,这种模式中的B也显然不仅仅是金融机构。事实上,这种趋势已经在京东金融的组织架构和业务版图上出现迹象。今年2月,京东金融成立了新的一级事业部城市计算事业部。根据规划,城市计算事业部将把服务金融机构的成熟的B2B2C商业模式应用到智慧城市建设中,服务于政府和大型国有企业,解决城市里交通、规划、环境、能耗、商业和公共安全等痛点。而这显然是一个比金融更广阔的市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jujumao

GMT+8, 2024-4-26 00:24 , Processed in 0.04933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19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